如何治療腳後跟 疼痛
引起腳跟疼痛的原因較多,臨床上主要有:(1)跟腱周圍炎;(2)跟骨骨刺;(3)跟骨骨膜炎;(4)跟骨下脂肪墊損傷;(5)跟骨骨折;(6)跟骨皮下滑囊炎(7)跗骨竇軟組織勞損;(8)跟骨結核、腫瘤等。

足跟痛的保養方法有:1、休息;2、選擇厚底、鞋底不能軟、鞋墊軟一些的鞋子,最好後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適應足跟的弧形;3、足跟部應用軟墊,如矽膠製成的跟痛墊,保護足跟減輕摩擦;5、功能鍛煉。

治療方面:1、理療;2、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治療;3、局部封閉治療;4、矯正鞋墊緩解蹠腱膜張力,減輕刺激,緩解疼痛

絕大多數的腳後跟疼痛都是由於韌帶發炎引起的。人的腳後跟由33個關節和100多塊肌腱和韌帶組成,腳底的韌帶緊連著跟骨的底端,當人行走時,巨大的牽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韌帶上一個狹窄的區域內,反复的牽拉摩擦容易導致韌帶和骨骼結合部位發炎,造成疼痛。同時,體重也和後跟疼痛有一定關係,一般來說,較胖的人更容易患後跟疼痛。

鞋子是引起後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。腳部的骨骼、肌肉和韌帶承受著人的整個體重,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,使腳掌受力均勻,使韌帶得到適當的放鬆。但是,有的製造商為降低成本,在鞋子的內部結構上偷工減料,導致鞋內的構造不能有效地支撐足弓,力量集中於腳掌的某一部分,這樣會加大韌帶的壓力,使韌帶更容易發炎。足跟疼痛是復健科門診常見的症狀,會引起足跟疼痛的原因很多,簡單分類成兩大類:

一、軟組織損傷
如腳底的蹠筋膜炎、肌腱腱鞘炎(跟腱腱鞘炎、腓骨肌腱鞘炎、脛後肌腱鞘炎、屈拇長肌腱鞘炎)、滑囊炎(跟後滑囊炎、跟骨皮下滑囊炎)、跟腱周圍炎、跟骨下脂肪墊損傷...等肌肉纖維軟組織的發炎症狀。

二、骨頭病變
如跟骨骨刺、跟骨骨折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Reiter's syndrome...等。

        在林林總總這些腳底足跟部位附近的疼痛,大都是與長期腳底受力的活動有關,如長時間站著或走路跑跳,以致於腳底承受過度的負荷,造成這些軟組織的慢性磨損與炎性刺激而產生疼痛。特別是負重行走、爬山、跑步等原因使跟骨下方著力處的脂肪墊慢性磨損而出現發炎、水腫、變性,接著引起相臨的其它軟組織的損傷與發炎反應。

        而當作為震盪力吸收作用的脂肪墊產生退行性變化後,足底來的力量直接作用在跟骨上,日積月累反覆的磨擦刺激,在跟骨受力面局部形成骨刺增生,引發走路時腳底的疼痛。特別是在下床初踩地的前幾步路最痛,稍活動後疼痛減輕,但過度行走後,症狀又再使疼痛加重,此為跟骨骨刺引發足跟疼痛的臨床表現特色。

        跟骨骨刺反覆的刺激附著於其上的蹠筋膜,使得蹠筋膜產生腫脹、變性、纖維化、鈣化,足底有緊張感,壓痛點在跟骨底部前方,甚至可放射傳導向足底前部,不能持久站立或行走。所以跟骨骨刺與蹠筋膜炎互相影響而使足跟疼痛持續存在。
ps.考慮在邁越國際買一雙試試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ido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